教学即研究,视导即服务
——记朱广久名师工作室第八次活动
2025年2月20日,朱广久名师工作室第八次活动在龙港市第九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基于多维度观察的一线常规课堂教学视导。朱广久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龙港九小的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
活动伊始,工作室导师朱广久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视导的意义、原则、评价维度及改课反馈的基本要求。然后,全体成员分四组走入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视导拉开帷幕。
一、课堂教学各展风采
上官琼老师执教一年级《树和喜鹊》,她以亲切的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初读环节,通过检查反馈,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字词,高效且有趣。在感受“孤单”的环节,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树和喜鹊的内心,联系自身经历谈孤单感受,深入理解词语,突破教学重点。整堂课,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钱莹莹老师的课堂上,《咏柳》不再是一首简单的古诗,而是成为了孩子们与春天对话的桥梁。她以读促悟,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诗画之梦。她巧设情境,以生动的语言为画笔,勾勒出古诗中的场景,让那抹春色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李伟伟老师则通过创设“海底探秘”的情境,展开《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李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巧借作业本的习题支架,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文本中生动的写作手法,并拓展迁移写话,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表达空间,落实了语文要素。
黄艳执教《荷花》一课。她基于学习任务群视角,创设“搜集生灵明信片”的大单元任务,以“公园漫步一日游”的情境导入新课,从字词认读再到语段赏析,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受优美生动语句,进一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最后拓展语用,仿照课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花来进行小练笔,整堂课入情入境,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余老师紧扣文本特点,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从而促发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语用,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说说桃花水还有哪些动人的声音和美好的画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月是故乡明》是语言大师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刘彩节老师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以文中名句的导入课堂,以教学提示为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的学习步骤。同时,巧妙借助作业本习题为支架,有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戴鑫茹老师执教《梅花魂》一课。本节课以“梅花寄情”为主线展开,引导学生感受梅花坚韧品格。首先以关键时间为线索,串联梳理了有关外祖父的五次事件;然后通过聚焦外祖父三次落泪的细节,组织小组合作品读关键语句,体会华侨老人深沉的思乡爱国情;最后结合“外祖父生平”“华侨抗日”等背景资料带领学生理解"梅花魂"的三重象征意义。课堂兼具文学鉴赏与思政教育价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陈彩霞老师执教六年级课文《那个星期天》。本节课陈老师将重点落在让孩子通过对动作的描写、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去感受情感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课堂中,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通过咀嚼文字,由表及里,体会人物内心的真挚情感。
二、交流反馈指点迷津
课堂教学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及该校语文教师分组进行议课反馈。按照“课标引领、守正出新、提炼特色、评改一体”的研讨原则,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观照自身教学实践畅谈体会和困惑,又有基于不同理念的思维碰撞。最终,在各位组长的引领下,梳理形成小组反馈建议。
第一组反馈:
上官琼老师在教学中展现出亲和的教态,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识字教学板块,上官老师灵活运用熟字相加、字理识字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构成及含义。但从高阶目标达成角度来看,还可设计更为开放性的学习任务,通过问题链、角色代入等,增强课堂灵动性与思维深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与表达,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应用与迁移。
钱莹莹老师执教的《古诗二首(咏柳)》一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鉴于低年级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喜欢”“赞美” 这类情感表达时存在一定困难,钱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点拨诗歌意蕴,重朗读轻理解,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恰当处理。建议:迁移前一节课古诗的学法,适当增加联读或对比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激发内驱力,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组反馈:
李伟伟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支架展开学程。课堂上,李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巧借作业本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同时,李老师设计了表格支架,引导学生梳理并发现课文第四小节的写作方法,提取文本中的语言支架。建议:适当压缩课堂容量,落实 “一课一得”。可以借助思维图,设计三个学习任务,紧扣单元要素“多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展开课堂教学。
黄艳老师《荷花》一课的教学,有三个亮点:1.依托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视角,创设“搜集生灵明信片”的大单元任务,以“公园漫步一日游”的情境开展教学,让人眼前一亮;2.词句教学非常扎实。从字词认读再到语段赏析,黄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感受优美生动语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的丰富内涵;3.读写结合有实效。黄老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花进行小练笔,学生学得扎实。建议:以制作“可爱生灵”明信片为学习驱动,从任务入手统摄整堂课。在完成明信片制作的过程中阅读文本、提炼信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同时加强朗读感悟,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意韵。
第三组反馈:
余小燕老师教学沉浸感很强,她与孩子们一起自然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如诗如画的情境之中。整节课,重朗读,重品析,重表达,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落到实处。建议:基于文本特点,重视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读悟结合;基础性学习任务可以用预学单自学完成。
刘彩节老师的《月是故乡明》,教师把作业本自然扎实地嵌入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建议:取舍再坚定一些,尤其要把作者通过对比他乡月来表达乡愁的写作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予以体现,从而深刻理解“月是故乡明”的题旨内涵。
第四组反馈:
戴鑫茹老师执教《梅花魂》一课。戴老师以扎实的基本功,引导学生借助课堂作业本梳理出外祖父的五件事,组织学生小组品读关键词句,重点聚焦“三次落泪”,并拓展资料体会外祖父作为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使学生潜移默化层层深入体会理解“梅花魂”的三重象征意义,给学生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陈梦霞执教六年级课文《那个星期天》。课堂上,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句、做批注、交流感受的方式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整堂课学习氛围宽松友好,学生能很好的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深入体验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
三、服务教师收益满满
本次活动的课例,涉及低、中、高学段各个年级,涵盖童话、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具有很强的覆盖面和针对性,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改进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研讨结束后,校领导和老师们意犹未尽,对这样的课堂教研方式大为赞赏。方校长希望工作室更多地开展这样接地气的视导研讨活动,让老师们和工作室成员一起成长,最终实现常态课堂高效率、高品位,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